一名大學教師,從教21年,10篇論文被指抄襲,其間職稱從講師晉升到了教授,並調入了另一所大學。近日,這則舉報重慶師範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張世友論文“從講師一路抄襲到教授”的網帖,在互聯網上引起了大量關註。(4月29日《中國青年報》)
  綜合網友的舉報、記者的採訪和張世友本人的辯解,筆者認為,張世友在職稱路上構成論文抄襲、學術不端行為,應該是沒有太大疑問的了。在事實面前,張世友的辯解顯然是蒼白無力的,也是最為蹩腳的:“沒有公開發表,不構成抄不抄襲的問題”;時代不同,學術規範要求不同,當時這樣的情況很普遍,等等。說了等於沒說,甚至不說更好。
  難道我們參考引用了別人的觀點、成果,可以不註明,堂而皇之成為自己的東西嗎?難道一篇文章可以沒有自己的獨立觀點而僅僅是別人觀點的湊合?誠然,開展學術研究,撰寫學術論文,參考、借鑒、引用他人的學術成果、學術觀點,是科學研究本身的需要,也是學術界的普遍做法。但是,我們不可以拿別人的東西當自己的東西,把別人的孩子說成是自己的孩子。我們參考、借鑒、引用的目的,是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,為了給自己的觀點提供前提,提供支持,更重要的是提出自己的獨創性觀點,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再創新再前進。否則,學術研究,抄來抄去,沒有原創,沒有發展,沒有創新,還有意義嗎?
  張世友為什麼能“從講師一路抄到教授”,靠抄襲他人論文成果而順利晉升為教授,而且是破格晉升?由此向人們提出了學術成果評審鑒定機制問題。張世友靠抄襲論文,發表了大量論文,獲得了成果獎,得到了學術榮譽,撈到了教授職稱。這不但是張世友個人的學術腐敗、學術不端問題,而且也確確實實給當前的學術評審機制重重地打了一記耳光。
  學術刊物在決定刊發作者論文、成果時是否對文章的真實性、原創性進行了認真嚴格的審查?否則,為什麼抄襲的文章能夠發表出來?成果評審委員會的專家們是如何評審成果的?對申報者的學術成果是否進行了嚴格審查和學術不端檢測?職稱評審的評委們又是如何評定職稱的?學術水平、學術能力,到底是看數量還是看質量,是看刊物影響還是看文章本身?對於申報者的成果材料到底進行過成果審查和學術不端檢測沒有?
  總之,張世友論文抄襲被舉報,給我們的學術評審機制再一次敲響了警鐘,我們確實應該好好地、認真地反思一下,目前的這種評審機制是不是科學,是不是合理,是不是客觀公正?假如,專家們在審查論文、評審成果、評定職稱時,能夠認真地、負責任地、仔細地審查每一篇論文和每一項成果的真實性、原創性,進行真假甄別和學術檢測,還會有被抄襲論文發表,被抄襲成果獲獎,甚至靠抄襲破格得到教授職稱嗎?
  文/劉運喜  (原標題:“一路抄襲”當反思學術評審機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v58ovyox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